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兰州鬓角种植大概需要多少钱,兰州鬓角种植大概需要多少钱呢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老兰州人的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1947年10月,为了拦截蒋军罗历戎第3军主力于保定以南,并且在野战中加以围歼,我晋察冀野战军主力部队必须在24小时之内,从正在作战的保北徐水县赶至清风店地区,路程全长125公里,这就是著名的“清风店战役”之生死奔跑,很多军迷会谓之这是部队“急行军”对吧?错误,这是强行军!
因为人不同于机器,徒步行军跟摩托化、机械化开进截然两样,指战员们的体能是有极限的,在这24小时当中,他们需要吃饭、喝水、休息,尽管睡觉已无可能,也必须保证必要的歇脚时间。不能简单地以125公里除上24就万事大吉,那是不科学的,对比一下,罗历戎第3军从定县走到清风店共25公里,他们却耗时整整一昼夜。
在部队行军的军事术语中,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三类,常行军的时速一般不超过每小时5公里,并且要按正常的时间吃饭、休息和睡觉,总行程30到40公里左右。而急行军一般要求时速在10公里左右,这是必须跑步前进的,通常用于短途机动和中距离“奔袭”,因为这样的行军方式不可能维持太久,否则就超越了人类体能极限。
比如马拉松的全程是42.195公里,这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因为人类的正常行走平均速度为5公里/每小时(也就是常行军速度),这个速度下一般成年人都可以坚持7到8小时,也就是说极限距离是35公里,经过专门训练的士兵再多一些也就40公里。马拉松目前最好成绩是两小时多一点,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也是跑不下来的,比赛中猝死的事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如果换成急行军速度,执行每小时10公里的跑步前进,普通的士兵能坚持两到三个小时都算非常优秀的了,体能也必然完全耗尽,再经过必要的吃饭和休息时间,每天最多完成两次这样的急行军,所以50公里已经是上限。因此注意:急行军是指速度,而强行军才是指耐力和距离,通常部队如果日行军达到50公里以上,就属于“强行军”范畴了。
所以本题的提问是有些不准确的,混淆了行军速度和最大行程的概念,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一天的24小时当中,每小时都能以急行军速度前进,那累也累死了。正确的问法应该是:“急行军”的速度是多少、或者“强行军”一天可以跑完多少距离?清风店战役,杨得志挥兵125公里已经是非常罕见的强行军距离,其中许多部队之前还经历过六昼夜的战场机动,极度疲劳。
政委杨成武特别起草了战斗动员令,几十年后杨得志上将对此仍然记忆犹新,认为动员令写的“气势磅礴,火药味浓,鼓动性强,似乎前军万马就在眼前”,其中关于行军速度的要求,杨成武写道:不顾任何疲劳,坚决执行命令,不顾夜行军、急行军,不管没吃饭、没喝水,走不动也要走,爬着滚着也要追,坚决不放跑敌人!
老电影《解放石家庄》对此是有过描绘的,最先赶到清风店的一个连坐在地上都起不来了,然而仍然挣扎着投入战斗。至1948年10月20日,晋察冀野战军全歼罗历戎所部,毙伤敌人6155人,生俘11098人,取得了了晋察冀军区和野战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为解放石家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聂帅高兴的说:“这次歼灭战打得很干脆,从军长到伙夫一个没有一个逃跑掉”。
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完全是依靠我军指战员的铁脚板取得的,行军速度远超敌人,成为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也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战争期间部队急行军跟跑马拉松更不一样,到达指定位置还要迅速投入战斗,如果在行军中耗尽全部体能,那还怎么冲锋打仗?
所以简单的换算路程和时速,显然是不合理的,比如晋察冀野战军这次机动的平均时速只有5.2公里,但是从行程看仍然是高强度“强行军”,并且速度在绝大多数时间也是“急行军”。
另外一个光辉战例当然就是红军长征时期的“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8日天亮时分,红一军团第二师红4团接到命令,务于29日凌晨奔袭占领泸定桥,而此时部队距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红4团指战员们在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看来是传统啊)的率领下,于是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强行军,大渡河对岸也有敌人的援兵同向前行,可谓是生死时速的对决。
客观来说,飞夺泸定桥的强行军比13年后的清风店战役要困难的多,那是初秋的华北平原,气候和道路都比较适宜,然而1935年的大渡河两岸,不仅是崎岖难行的山路,红军战士们还要克服大雨和黑夜的困扰,其艰难程度是无与伦比的。行至深夜,对岸的敌人都撑不住了扎营休息,而红4团依然寅夜冒雨开进,期间还打垮了多次小股敌人的阻击,终于在29日赶到泸定桥头,用“飞夺”两字毫不夸张。
杨成武上将曾经回忆到:“我和总支书记罗华生同志,飞跑到行军队伍的最前头,站在一个小土墩上,向急行军的队伍进行政治动员”!同样是差不多120公里240华里,红4团的急行军速度和强行军距离,才是战争时期的历史记录,某种意义上,这已经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老兰州人的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遂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养死葬"两个方面,故葬礼的隆重程度遂成为考验子孙是否孝顺的一项重要礼仪。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指导下,古人对祖先的葬礼,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其复杂繁琐、劳民伤财,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遂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养死葬"两个方面,故葬礼的隆重程度遂成为考验子孙是否孝顺的一项重要礼仪。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指导下,古人对祖先的葬礼,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其复杂繁琐、劳民伤财,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葬礼已大大简化、改革,新式的追悼会已现普及之势,但在兰州民间的葬礼上,依然可见古代葬礼的遗风遗俗。
做寿衣,兰州人讲究,年过六十的老人要在活着的时候提前做好寿衣,俗称"做老衣"。做寿衣要选闰年闰月里的吉日,由女儿制作,寓意老人多活几年。
寿衣多为五件套或七件套,质料多为轻薄柔软的丝麻织品,讲究内棉布、外丝绸,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面料,忌用斜纹布及黄、绿两色布料,特别忌用皮、毛质料。样式以中式大开襟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为主,女以红色为主,裤子是老式大裆裤,忌穿短裤和背心。
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有衬衣、短棉衣、罩衣、长袍马褂或长罩衫、衬裤、棉裤、罩裤等。寿衣的衣袖要长,须将双手完全盖住;女寿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须是红色的,另外,配有铺褥盖被、荷花枕头、绣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头均要绣花,枕头的形状除一般的方枕外,还有锁子枕、荷花枕。男用枕头绣"寿"字,女用枕头绣"万"字,字周围再绣上花卉、蝴蝶等图案。男戴软帽,式样各异,如瓜皮小帽,旧时秀才戴方形软帽等;女则头包黑丝手帕。逝者为男,则"女铺男盖"即由女儿做褥子,儿子做被子;逝者为女,则"女盖男铺"即女儿做被子,儿子做褥子。
盖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称"老房"。选做棺材的木料,俗称"材枋",也称"枋"。其材质有"头柏,二杉,三松木"之说,因柏木棺材有防虫、防腐之功效,故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杂木制作棺木。制作棺材,讲究"铜帮铁盖豆腐底",即棺盖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制作好以后,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装入粮食(实际是旧时存粮以备老人去世时发丧用),每年过春节还要在上面贴上祈寿对联。
旧时,为官者和富豪人家以柏木为棺,箍帮箍盖,虎头棺椁,彩画雕刻,或加"紫盖"。贫苦人家则不得已用杂木作棺或用四块木板钉做的"匣子"。家境十分贫寒者便"软葬",即以草席裹埋。
棺木色彩讲究大红色,上绘"前蟒后鹤"、"五龙捧寿"、"仙子祝寿"、"二十四孝"等图案,棺内裱糊,且漆丹红。兰州民间曾有蟒蛇为报妇人的养育之恩而在其死后前往墓穴陪葬的传说,从那时起,人们便将仙蟒画在棺材头部,此习惯沿袭至今,表达民间对仙蟒以命报恩的崇拜和纪念。
停丧,死者弥留之际,子女要及时给死者修剪指甲,梳理鬓发,擦洗后穿上寿衣,寿衣、铺盖讲究里外全新。死者一咽气,赶紧掐死一只公鸡,接着将死者停放在堂屋上首的一块门板上(停尸不能动哭声,烧纸才动哭声。),用黄纸盖住脸面,用红线扎住双脚(三天"送亡"时解开绑脚红线,让灵魂出走),为了黄泉路上安全顺利,还要在死者的双袖口内装上死面方饼、纸钱、一双筷子,称"打狗饼"、"买路钱",最后,再杀一只鸡,收拾干净供在灵桌上。
守灵,死者安放停当,灵床两边铺上麦草,子孙开始披麻戴孝,子女、儿媳、女婿、长孙戴全孝,然后跪坐在草铺上焚香燃纸,昼夜守灵。
灵前摆放供桌,供献"倒头"饭(一碗黄米饭,插一双筷)、一副"盘"(即10个枣鼻馒头)、燃灯、香炉、供酒、茶、糕点、果品之类,烧纸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吊唁者焚纸。
整个丧礼期间,由"大东"(总管)全权安排,子女们不再插手,专心一意当孝子。孝子身着孝服,纽扣不整,麻绳束腰,靸拉鞋子,手持丧棒,不梳洗打扮,低头躬身,只在灵堂前烧香化纸,迎来送往。灵前不能离开人,也不能让猫、狗动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内,女孝子在屋外台阶上,均坐草铺,一切事务均由请来的大东负责安排。
其间,还要请阴阳先生择定送殡、下葬的日子和时辰,派人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对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须由孝子登门叩请。同时,请风水先生勘定墓穴,并请人打墓。
吊丧,吊唁时间从丧礼的当天(正日子)早上开始,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亲房当家、左邻右舍等闻讯前来吊唁、焚纸,吊唁者的奠仪礼为现钞、祭羊、盘纸、纸幡、挽幛等,多为花圈。
来宾前来吊唁,大门口要有专人迎接,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向里喊"看客",院内一人接着喊"压纸",孝眷们要举哀相迎;来宾来到灵堂前点香、化纸、跪拜,男客自己点香,女客可由孝子代点,孝子要一一陪来宾叩首施礼。
如果是"人主"到来,则要抬上酒桌到路口迎接,孝子们手拄丧棒,号哭举哀。"人主"接过执事人斟上的酒,将酒洒在地上,然后在执事人的引导下,进入灵堂点香化纸跪拜,孝子们则举哀尾随。
来宾吊唁后,东家以"流水席"客人凑够一桌,即开一桌席)待客;若凑不够一桌,即先以"头肴"招待,人齐后再正式开席;有的地方则一人一碗烩菜,随到随吃。席间虽备酒,但不得猜拳行令,以示哀诚。
盘丧,是指族中男子和邻居到灵堂陪伴孝子守灵。盘丧的时间是从停丧的头一晚直到葬礼结束。这期间,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盘丧。主家热情欢迎,诚挚招待,备有夜饭、茶点等,盘丧的人只在灵堂内活动,下棋、打牌、玩麻将,陪伴孝子消磨时间,化解悲伤。
修茔,俗称"打墓",死者瞑目之日,即要请阴阳踏勘墓地,同时请人着手打墓。打墓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体力活,既要赶时间,又要保质量。为了保证死者按时入土,有时要风雨不辍、挑灯夜战,必须要在出殡之前把墓修好。其间,打墓者的饭食,由女婿或孝子送去,送饭者一路不能言语,默默将饭食盛进碗里便跪在一旁,等到打墓者吃完,方能起身离去;饭食若有剩余,就送给附近的放牧人或过路人吃掉,否则就泼掉,不能再带回家;回去的路上也不能说话。
祭奠,祭奠是丧礼最重要的内容,祭奠仪式繁琐复杂、庄严肃穆。祭奠仪式的主持人叫"斋爷",由当地有威望、有经验的文化人充当,其职能是撰写祭文和主持祭奠仪式。因此,其地位显要,待遇特殊,祭奠前阴阳要亲去迎接,往要由专人接送和伺候。"斋爷"住的房子,要贴上红对联,以示尊敬。
祭奠时灵堂前必须扎起彩门,"斋爷"站于彩门之下,长袍马褂,仪容威严,声音洪亮。仪式开始,由披红挂彩的青年学子宣读祭文,过去的祭文是一篇四六句式的骈文,内容如同今天的悼词,总结死者的一生,赞美其德行,肯定其贡献,告慰死者,激励生者。整个过程,庄重严肃,充分展现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的祭奠原则。
祭奠期间,一般要请阴阳或和尚为亡人念经超度,时间长短不等,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死者过于年轻则不念经。念经的内容有"招亡"、"搭坐"、"渡桥"、"沐浴"、"破狱"、"放亡"、"撒灯"、"送殡"等。
祭奠、念经的仪式依时间长短主要分以下几种:
打鼓送殡,家境贫寒者,当天"发引",当天送葬,只用一两个吹鼓手吹打送葬。
"桥榜大字",家境略贫者,祭奠的当天,只请三个阴阳念《对灵经》,晚上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举行亡人渡桥仪式,第二天乐师吹打送殡,并举办丧宴一日,凡参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烩菜,以表谢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头一天晚上由阴阳诵经,举行亡人渡桥仪式和招亡仪式,第二天举行简单的祭奠活动,晚上举行阴阳打坐诵经和送亡仪式,第三天送殡。
"整三破五",富有人家,请阴阳做道场三天,加上头一天阴阳书写榜文、设置神龛和第五天送殡,共五天时间。正日子那天每人一碗烩菜,至少放三片肉,俗称"三片子"。做道场的第三天晚上要放河灯,孝子们人手一灯(即在碗边贴上红纸做的莲花瓣,碗内点燃蜡烛),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依次将碗放入河水中,任其漂流,直到蜡尽灯灭。
"大三元",大富之家,则做道场五天,加上前一天准备和最后一天送殡共七天。其中诵经五天,设宴五天,每天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场、放河灯。大三元要阴阳和尚齐全,祭奠程序繁杂,耗财费时,既显丧仪隆重,更显其家豪富。
领羊,也称"领路羊",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民间丧俗。领路羊一般多选白头、白蹄的全纯白大尾肥羯羊来充当。三天或出殡前一天的灵堂前,由女儿、女婿敬献上羯羊,孝子们跪在羊的周围,主持人手持水壶,往羊颈背和耳朵及四蹄内淋洒清水白酒用黄表纸撩擦,边洒边祈祷,羊若发抖,即意味着死者无怨无悔、死无遗憾;羊若不抖,则意味着死者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如此则要继续浇水、祷告,直到羊浑身抖动,孝子们放声大哭,烧纸叩拜。"领羊"结束,随之屠宰,入厨烹调,次日待客。也有浇水遍地,羊始终不抖者,令敬献之人尴尬,最后只好在围观的众人的起哄圆场声中草草收场。
说娘家话,出殡前,要请"人主"对死者的一生和子女的奉养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叫"说娘家话",也叫"摆威"。旧时有"人主不发话、亡人不脱化"的说法。说话时,要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评说死者功德,再论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顺。孝顺者,当众褒奖,可披红挂彩;反之则当众训斥。对死者有虐待行为者,则用丧棒抽打,甚而让其跪地,头顶烧纸盆,以示惩处。此时,不论"人主"如何挑剔责难,孝子们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和不敬。说娘家话,实则是一场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现场教育评审大会。
入殓,又称"殓棺"、"掩棺"。即将死者遗体由灵床移至棺材内,一般在午夜后进行,多由村上老年人亲殓。棺底要用铜钱或硬币摆"七星"(即北斗七星),铺上三道麻,再铺黄纸、褥子,最后将遗体轻轻放入棺内。遗体要摆放端正,平躺仰卧,四肢并拢,手足成一条直线,再把阴阳写的"符"放在身上,脸部盖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贵中草药和五谷粮食。子女们绕棺瞻仰遗体后,合上棺盖。瞻仰遗体时要肃静,切忌喧哗哭泣。出殡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阴钉"。
出殡,出殡有早丧、晚丧两种。殓棺结束,一切就绪后,大家喝"起灵汤"(碎面条),时刻一到,执事人喊"起灵",此时鞭炮齐鸣,由长子背灵柩材头,送葬人帮抬出门,同时将一只碗砸向棺木击碎,一孝子头顶烧纸盆倒退出大门,将盆内的纸灰抛撒在大门外。出了大门,将灵柩绑好抬杠和牵绳后,由八个强壮的小伙子抬起灵柩(另有若干人分组、随后准备随时替换),让灵柩从火堆上穿过,孝子们在前方拉纤绳,阴阳随后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长女婿或长孙举引魂幡和死者遗像跑在最前面,并有孝子中专人负责抛洒"路钱"。沿途所经人家都在路旁、家门点燃麦草,为亡者送行。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甚是壮观。
下葬,下葬要按阴阳事先选好的时辰进行。大多在日出前下葬。灵柩到达墓地后,要绕墓地环跑三圈,顺向停柩。孝子们要先往墓坑里抛撒钱币,以示祭奠,实则是给打墓人(俗称"扫堂人")的酬金。"扫堂人"用"麻钱"或硬币摆成北斗七星状,扫净墓底的脚印,退出墓坑。接着众人搭手,把棺材徐徐下到墓坑,摆正灵柩的首尾方向,孝子们再最后看一眼遗容,盖上棺盖,把铭旌展开放在棺盖上,并在墓坑顶端的小龛里安放"倒头缸子"和长明灯。接下来,由长子背对墓穴先扔三锨土,并以茶酒祭奠,焚燃黄表,随后,孝子、孝眷依次填土后,送葬的众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坟。众人填土时,不能铁锨空落于地,有需接替者,必先喊一声"锨落了,锨落了"以提醒在旁的人及时接替,一气呵成,将坟垒起,孝子们在墓前下跪,焚烧纸活、祭品,最后在坟头放一花圈以备"攒三"时用,最后离去。
净宅,灵柩一出门,家中就要进行打扫,先烧掉无用不洁之物,再用药水、烈酒泼洒内外,以"驱邪"灭菌。在停放过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粮食。同时将孝子头顶过的烧纸盆洗净和上发面,等送葬的人回来,面若发起,说明其后代家道兴旺。另在大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殡回来的人净手,寓意刀割水洗。进门时须从火盆上跨过,以祛邪去晦。
祭祀,送殡后三日内,每天晚上亲属要给逝者送"水火",即用纸扎上草捆,提上开水,到坟头焚纸煨火,用开水祭奠。第三日,孝子们要到坟上去烧纸填土,叫"攒(音cuan)三",但忌哭泣。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分别叫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尽七。首七在村头烧纸,以后烧纸处逐渐靠近坟地,共烧七次。尽七时在坟地烧纸,谓之"七期纸"或"尽七纸",之后一百天(卒泪),孝子们到坟头烧"百日纸"。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以后,还烧"头周年纸"(小祥)、"二周年纸"(大祥),三周年谓之"谭服"(或称"脱孝")。除了烧纸,家境好的还要举办家宴,款待亲朋。
旧时在守孝三年内,子女们切忌吵架、争执,并要素衣、素鞋、素食,有的还要在坟头搭棚守孝。第一年春节,家里不贴春联或贴黄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三周年脱孝后,方可贴红对联,穿新衣裳。十周年时,可大办宴席,以示纪念。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年轻男女,一般实行火化。旧时,死者无嗣,不入祖坟。在外死者其灵柩不得入家。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