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为何要削尖脑袋挤进一级学科博士点定型双眼皮多少钱

频道:整形医院机构 日期: 浏览:0

国学列为一级学科的呼声尚未有着落,近期,加入一级学科的主角变成儒学,在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举行的“中国儒学学科建设暨儒学教材编纂”座谈会上,与会学者倡议把儒学列为一级学科。

后人想象的孔子讲学图

前几年“国学”大热,部分学者顺势提请国学学科化,争议四起。而今儒学这点小事儿,本不应该成为新闻。2010年刘泽华等六名教授曾写过《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不妥》,就国学本身以及学科的适配性予以反驳,非常精到。这层冷水同样可以浇到“儒学”学科化倡议者身上。

只是,为何部分研究者一而再为国学、儒学争“一级学科”这个名分?没有这个名分,儒学是否就活不下去了?

一、现有体制下,没有“户口”的学术处处受制

目前多数学术门类,均以“学科”名目纳入学术体制。公众熟悉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在高校有相应的“专业”配置,并以中文系、哲学系等机构实体,来保障学问的研究与传承。这个制度内,学术被装入“学科”的轨道运转,教育部门制定了资金划拨、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等一系列规则。

这套规则唯一的法定依据是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2011年的修订版《目录》划定了13个学科门类,在此之下设定一、二级学科等级。不同等级的学科在课题申报、授业时长、学位设置上享有高低不同的待遇。一般来说,一级学科课题申报种类多,专业学期时间长,经费划拨、招生名额多,博士点几乎是标配,显然能吸纳教育部与地方政府的多数资金。可以说,凡是上了《目录》里的“学术”,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不会愁生计,“学术”上《目录》就等于“上户口”。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可见13个学科门类(两位阿拉伯数字代码)及其之下的一级学科(四位阿拉伯数字代码)

2011年《目录》修订之前,就有学人鼓噪呼吁国学加入一级学科,但新版《目录》的一级学科分类,仍没有国学的影子。此次再有人呼吁“儒学”进入《目录》,不知是希望儒学与已有的“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门类并列,还是在文史哲三科之下再开一个户口?以儒学之广博,恐怕文史哲三门任何一门都不敢收留这一事实上的“大户”,估计是希望与文史哲平起平坐。

野心虽大,仍需面对残酷的现实。没有户口、没有编制的“儒学”,会处处受制,举步维艰,只能攀附体制内的学科生存,游离于体制之外,这一“野学问”,理论上,别说作为一级学科,就是作为“学科”本身的体制福利与待遇都没有。即便把要求降低一点,屈居某一门类下做二级学科,也未必会过得好。

譬如新进一级学科的世界史,曾沦为二级学科十三年。《社会科学报》报道说,曾是一级学科的世界史在1997年的目录调整后沦为二级学科后,“经费划拨、编制设置、招生名额、课题立项都相应地减少和压缩”,“使世界史学科发展受到了重创”,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说,学科压缩后,世界通史这门课由3年变为只上1年,“原因就是没有老师教授”。民间文学也是如此,1997年从一级学科降为二级学科,被社会学收纳后,备受轻视,《中华读书报》曾刊文说,民间文学“出现‘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尴尬局面”,该学科的中文系老师转岗或下岗,师资严重流失。

因此,有人将学科级别上升到左右学术命运的高度,一点都不夸张。呼吁儒学一级学科化的人,表面欲借此改变儒学现况,背后恐怕是觊觎学科级别带来的巨大资源与利益。

二、列为一级学科后,方便向上伸手要钱、要人

因学科级别带来的益处之一,便是“课题申报”权。在国家与地方均有相应的社科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因其量大钱多,最为人关注,但并非所有学科、任意方向的课题都能申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每年都会公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以下简称《代码表》)规定可申报课题的学科门类,公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规定可具体申报的课题方向。没有纳入《代码表》中的学科,就没有课题申报权。

譬如去年《代码表》中,哲学学科之下,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史等十个子门类。跻身一级学科不久的世界史,已被独立分类,与中国历史、考古学并列。《课题指南》在门类之下,依次规定了诸多课题种类。如在“党史·党建”门类下,列有150个课题,中国历史门类下有93个课题等。

随着国学大热,“儒学”有向下走入生活化的趋势

很显然,去年的《代码表》并无儒学门类,研究者不能以儒学学科的名义去申报课题,但并不代表儒学学术就毫无课题申报的机会。事实上,儒学相关课题散布于文史哲特别是哲学门类之下。去年的《课题指南》显示,有三个课题进入社科基金资助范围。其一是哲学门类下的“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明确地指向儒学。另两个课题——“儒教信仰方式研究”“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精神研究”——被分到了“宗教类”。三个题“借壳上市”,相比其他大门类动辄上百个研究课题,儒学领域的确是“凤毛麟角”。

纸面上如此规定,实际操作还是有许多变通之处,简单说,就是在规定较为宽泛的大课题之下,变相产生许多儒学课题。譬如哲学门类下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研究”课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儒学,自然可以往上靠。最近较热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只要你懂得包装,“儒学”在基金争夺战中还是大有可为。

不过,正如世界史、民间文学那样,寄人篱下,处处受制。儒学学者即便能忍受课题申报障碍,诸如经费划拨、人员配置都不能优先予以保障,久之便会有吃了上顿愁下顿之慨,没有任何名分的“儒学”,要在大户人家与诸多“贵子”争夺资源,难度可想而知。

呼吁儒学加入一级学科的专家们,就是想打破这个现状,希望儒学能像其他学术门类一样,希望能光明正大地申报国家社科资金,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评上硕导、博导、副教授、教授,走上“大儒”讲坛……希望能很方便地要钱、要人。至于提高儒学“学术”研究,就另说了。

三、不设“学科”谁最难受?不是儒学研究

儒学在野很多年,但名头可不小,它蛰伏于各大高校的实体机构,多冠以“学院”“研究院”之名,譬如“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另有一些高校的“国学院”,也被纳入“儒学”学院系列,乍一看真以为是某高校的系部机构。

儒学研究的另类生存方式:越来越偏向实用的商业化

这反过来恰好说明,儒学扎根于高校内部研究机构生存,是能被广泛接受的方式。较早设立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并非空壳,而是由诸多文学、史学、哲学领域的学者,以“哲学研究所、史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经学小学研究所”等形式联合组成。近年来该研究院成果丰硕,据称“史学理论、文献学、民俗学、先秦两汉文学、近代汉语、杜甫研究、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研究居海内外领先地位”。儒学高等研究院,并没有因为儒学不是“学科”而削弱。

当然会有人说,儒学高等研究院是因为文史哲领域的研究所的存在,依靠诸多“一级学科”获取的资源,才有如此地位。的确如此,不过这反倒证明,现有的文史哲“一级学科”能够满足儒学研究的课题资源,能够拓宽与包容“儒学”研究,支撑起“儒学”的名号,也还能够出成果,学者们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安身立命。“儒学”若另立炉灶,单立“学科”,该如何面对文学、史学、哲学学科涉及“儒学”的研究?既得利益者与欲得利益者一拥而上,争食课题资源,难免纷争四起,内耗加重,未必对学术发展有利。

再者,近代以来,传统儒学的荤荤大端——经学已在西方分科治学理念之下,被分割成文史哲三门学科,原本合一的文学、史学、哲学价值,也被打散,分别研究,专才迭出。若再将已成定型的学问,合一为“儒学”,相信并没有多少人做好了深通文史哲的准备。毕竟今人穷尽一生,精通一门学问实属不易。贸然设立儒学学科,培养所谓的儒学专才(儒学不可能有“专才”,只能是“通才”),到时一定会出现服众者寡,水货者多的局面。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倡议者们最关心的恐怕还是饭碗问题。那些以儒学研究者自居的人,急需获得话语权,拿到依附在体制上的教育资源,迅速占领新设的空位,钻入体制的眼,饭碗第一,学术第二。

结语

倡议儒学列入一级学科的学者舒大刚曾发文称,儒学应打破现有学科体制的束缚,现在又呼吁给予儒学学科地位,惨被打脸。事实上,在学科级别与教育资源挂钩,左右学术命运的体制内,一门学术争取学科地位,本不稀奇(最近就有人类学者就感慨,教育部欠人类学一个“一级学科”,并未引起过多注意)。人们对“儒学”列入一级学科地位的呼吁感到惊诧,说明“儒学”在与现代学术制度、价值理念相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苏州资讯网

百度贴吧

百度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