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孟堂是中华医药行业传统老号,得名于公元579年。当时药王孙思邈在太乙山医所隐居,筑圣孟堂于医馆后园,专为收留孤寡老贫及流浪儿童所用。其济世救民之心,为时人所崇。后被其嫡传弟子奉为行医堂号,以示医者仁心。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期间几经沧桑沉浮历时1400余年。
第一篇 源启
欲传道义心惟祥,浩然正气善作养。他日若得济天下,遍植杏林圣孟堂。相传这首诗为中国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少年时所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末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疠疫蔓延。少时就有“圣童”之誉的孙思邈面对悲惨的社会现状,立志攻读医药之学,以孟子的仁义之道周济天下苍生,使中外亲邻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隋唐之际,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曾召孙思邈入仕,但孙思邈坚辞不出,隐居太乙山潜心精研医药。他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和民间药方,苦心编著了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华传统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至宝。并创立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分别治疗的“分诊”法,对妇女儿童及风湿类疾病,尤为妙手春著。
为完成少年时立下的志向,孙思邈筑“圣孟堂”于隐所,悬壶济世无欲无求。除收留孤寡外,他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只要求患者病愈之后,于圣孟堂边种杏树三株,每到杏熟,则以杏易谷,赈灾济贫。久而久之,杏树竟逾百亩,蔚然成林。称医界为杏林正是由此而始。
第二篇 传承
孙思邈弱冠行医,暇龄141岁,行医生涯达一个多世纪,故而门人及再传弟子众多,有“圣孟堂”、“千金堂”、“药王门”、“圣草门”等多个流派传世。
孙思邈择徒授艺,对门下弟子品行要求极严,尤为推重医德。如在《千金要方》中,他将“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于卷首,可见对医德之重视。他本人更是躬身力行,“以德养身,以德养性”。由他创制的养生十三法,因方便、适用、显效,而成为后世养生宝典。同时他还是中国美容药创制第一人,首开悬丝诊脉、针灸助娩先河。
千百年来,有关药王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孙思邈手创、弟子们奉行的“圣孟堂”却在历史长河中几度沉浮。
北宋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起用司马光等人,国力渐复。太后积劳成疾,渐生恹恹之症,内廷久治不愈。遂下旨征贡民间医药。唯相州圣孟堂所献妙应丸和回春药酒深合后意,服之旬日而愈。圣孟堂由是成为御药供奉,长达五十年之久。
宋室南渡后,相州圣孟堂随迁杭州。到明、清两代,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其中以保和堂、圣孟堂、叶种德堂、朱养心膏药店最为著名。
明嘉靖中,圣孟堂第十二代传人、张氏世祖张进良被召为御医,以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八剂名扬宫廷,人称“张八剂”。
张八剂晚年告老还乡,在彰德府坐堂行医,因救治乡民无数,被当地百姓誉为“活神医张八剂”。其后世子孙张焕、张宝善、张秀,张迎学等,秉其学而承其志,将易经、道家学术、风水学、佛学、武学等传统精华融入医药之学,使圣孟堂医号在彰德府一直被广泛传扬,远近百里之病患上门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乾隆元年,25的乾隆皇帝巡幸嵩山,途经彰德府,因贪恋大生寺美景,被雨而骤染恶疾,命悬一线之际,多亏圣孟堂及时进奉“圣通散”和“圣灵丹”,才保住了性命。
在晚清“六大家”中,圣孟堂与胡庆余堂并称“北圣南胡”。从晚清到民国,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圣孟堂在纷乱的战火硝烟中,一直秉承药王遗训,医德为先,济世救民。
安阳解放期间,圣孟堂四合院内的南厢房,曾经是刘邓大军城工部作战室。圣孟堂第二十一代传人张均先生曾在这里为解放军筹集药品粮草,并多次冒险出城,为解放军战士诊病医痛。
文革时期,因“破四旧”,圣孟堂中以往历代堆砌有两米多高的手稿,被付之一炬,遗留下来的只有口口相传。改革开放后,第二十三代传人张卫国继承了圣孟堂,继续发扬中医传统医学精神和中华医术。由他医治并康复的患者,从东北到深圳,从西北到江浙,无不钦服。诚可谓杏林之佳话。
千年一脉圣孟堂,老号新颜杏林长。救民济世惟心愿,甘将丹草酬药王。圣孟堂以唐代皇家药典《唐修新本草》和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精心调制妙应成方六百余种;整理编撰清代奇方药典《医方宝诀》传世,其中收录药酒、贴膏、汤剂一千两百余方。至今仍继承祖传验方和传统制药技术,保留了如”太一神精丹”“太乙黑膏”等大批的传统医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