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在微信上心急火燎地问我:“有没有靠谱的私立口腔诊所推荐,有儿科的,我家妞八颗龋齿啊,抓狂~”
“八颗!从什么时候发现的,怎么这么多?”
“ 呜呜呜~不知道啊 ”
看她那一脸委屈状,我甩给她一句:“不知道?热播的韩剧英剧美剧更新你一集不落,新光天地的品牌什么时候上新你门儿清,就连**离婚你都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自己闺女嘴里长了八颗蛀牙你好意思不知道?”
说完我都不够解气的,想想那个像我亲闺女一样的宝贝接下来要遭多大的罪,除了心疼,就是赶紧帮她找个靠谱的医生把牙治了。
小孩子有龋齿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仔细观察,反而没有龋齿的孩子是少数。但其实,除了先天遗传了一口坏牙,孩子牙不好,多半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说白了,就是家长监管不到位、不上心造成的。
有龋齿了怎么办?治呗~
但这绝对是一个劳民伤财又痛苦不堪的过程,还极有可能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我家苞苞2岁8个月的时候有了第一次看牙的经历。稍早些时候,我们发现她门牙中间有一个黑色的小洞,赶紧联系了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科看牙。之所以选择在公立医院看,当然首先是看中过硬的技术,口腔医院的医生各种疑难杂症都见过,一个小小的龋齿,对他们就是手到擒来的事儿。但是当我们历经种种困难看上之后,让我对孩子看牙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次走进儿童口腔科,治疗室里鬼哭狼嚎的声音让我终生难忘。我惴惴不安地站在门口观看里面的情形: 一个诺大的治疗室里大概有一、二名医生同时在工作,也就是说有一、二十个孩子同时在接受治疗,爸爸妈妈一律在门外等,孤身一人的孩子独自面对冰冷的治疗器械和陌生的“白大褂”,再加上一屋子孩子的集体哭声,哭是必然的。
我们挂了当天上午最后一个号,心理也经历了一上午的摧残。虽然中间几次把苞苞带出去玩,但是此起彼伏的哀嚎还是把她吓哭了,她开始抗拒。
终于轮到苞苞的时候,我弱弱地问医生这么小的孩子能配合吗?医生淡定地说:“小孩看牙都不老实需要戴夹板的,没问题,家长外面等吧。”一边说旁边的护士已经用夹板五花大绑把苞苞绑在了椅子上,丝毫动弹不得。苞苞直接被吓哭了,我和她爸也只能退到门外。
不用说,这是一次极其凄惨的治疗,但这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医生本着给孩子解除痛苦、让牙齿正常发育的责任心给孩子治牙,但现实情况是几十号孩子排队看病真心需要又快又好,怎么办,难搞的熊孩子只能上夹板了。好在后来我发现这件事留在她心理的阴影远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但是通过这次经历让我们共同认识到,爱护牙齿是一件重要的事,以后,好好刷牙。
让孩子拥有一口好牙,不仅可以为他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成年后,一口整齐漂亮的牙齿也会让他更加自信。而想要拥有一口好牙,要从第一颗乳牙萌出的时候就开始战斗了。
按时、正确地刷牙
千万不要轻视这一条,能完全做到以上两点的家长估计不到半数。有多少孩子一天只刷一次牙?有多少孩子每次刷不够三分钟?又有多少家长根本不了解正确的刷牙方式?
正确的牙齿清洁,技术是关键。
0~6个月:在乳牙萌出以前,每次喂奶后喝些温开水,相当于漱口。
6个月~1.5岁:乳牙长出期间,要每天为孩子清除牙齿上的菌斑、软垢保持口腔清洁,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
1.5岁~3岁:乳牙长全了,让宝宝了解刷牙的过程和细节,为他日后自己刷牙做好准备。
3岁~6岁,锻炼孩子自己刷牙的能力。但是至少八岁之前,孩子自己刷完牙后家长一定帮忙补刷一次,原因你懂的,这是对孩子牙齿认真负责的态度,否则只剩下无尽的悔恨。
定期口腔检查
美国儿童牙科学会建议家长每隔三个月带孩子看一次牙医,主要是进行口腔的检查和维护。三个月看一次牙医基本上能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孩子治牙的痛苦比较小,心理上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畏惧感。有心的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做一份“护齿档案”,有利于记录孩子牙齿的发育状况和治疗情况。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控制孩子吃甜食。对于龋齿来说,关键不在于吃多少甜食,而在于频率。如果孩子经常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就相当于经常把牙齿“泡”在糖里。
牙齿的另一大杀手是酸性物质,它们来自柠檬、果汁还有运动饮料,以及果味口香糖。酸性物质对牙齿的伤害和糖份是一样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享用完酸味道的食品后,不要立即刷牙,因为这样会把软化的牙釉刷走。等一小段时间,就没有这样的危险了。
保护牙齿依赖于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发现孩子有不利于牙齿发育的坏习惯,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不要因为溺爱给孩子的牙齿甚至心理发育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孩子是否有一口好牙,体现的就是家长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
有的家长直接扔给孩子一把小牙刷,美其名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如果孩子还不具备刷干净的能力,这是不负责任。
有的孩子一张嘴两颗黑黑的小门牙,但是家长熟视无睹,认为反正乳牙都是要换的,殊不知不健康的乳牙会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一定要尽早治疗。
保护牙齿,看似简单,却是一场漫长而极需耐心的战斗。
别偷懒,孩子的一口好牙就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