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能忍的狠人曹芳鼻子怎么样

频道:整形医生 日期: 浏览:0

做一个像司马懿能忍的狠人,真的不容易,但如今的社会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忍在现实的生活中,狠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如今的社会那个人不是忍着很多事情在生活,忍是一种境界,一种生存。

司马懿严阵以待,脑子里不停地盘算着曹爽可能的反应,预演着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时候,曹爽派出的使者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到了。

议和。司马懿长出一口气。

膏粱养大的粪窟泥沟,吓老子一大跳。

司马懿胡须奓着的脸上,寒冰一般:“长久以来,曹爽任大将军一职,上欺帝王,下欺百姓,淫乐无度,罔顾法纪。像这样的人,怎么守护我大魏宗室?所以......”他本来背对桌案而立,此时缓缓回头,眼神扫了过去,许允、陈泰想起市井流传久远的司马太傅“鹰视狼顾”的说法,吓得一

哆嗦。

许允、陈泰心都提到嗓子眼,只听司马懿说道:“他这个大将军一定不能做了,让他当一个普通百姓,守着他的财产,过他的安稳日子,以后不再兴风作浪,就够了。”

这话说的,好像和曹爽有深仇大恨的语气,却是这么一个结局。许允、陈泰勿忙行了礼出去,司马懿嘴角挂起一个阴阴的笑。使者前脚走,蒋济就来了。

他是来劝说司马懿的。

知道司马懿是个狠人,他不愿意洛阳血流成河,而且又和曹爽的父亲曹真交情不错,所以劝司马懿此事点到为止。只要曹爽肯回来,就解除曹爽兄弟的官位,保他们的爵位富贵。

司马懿答应了。蒋济高高兴兴地提笔给曹爽写信。

他比司马懿只小几岁,也是四朝老臣,又是和司马懿共同筹划密谋此事,所以,他想:太傅会给自己面子的。

生活中本来就是一种方式

曹爽听了许允、陈泰的汇报,长出一口气:只免官,不杀头,好,好。紧接着,又收到蒋济的信,曹爽更一身轻松:无非是罢官而已,又不是丧身失命,没必要玩儿命了。

看来古人比我们现代人要能忍的很多,好多古人的做事风格都是我们现代人都应该学习的。

如果说蒋济的信还是私人信件,那么,接下来,司马懿派使者带看正式公文的到来,使得曹爽彻底放下心来。

使者是殿中校尉尹大目,平时深得曹爽信任,他此次来,好比司马懿亲自到来,亲口允诺:只罢官,不伤命。

曹爽嘴角快咧到耳朵根儿了。

他的三个兄弟曹羲、曹训、曹彦也一起高兴——都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何曾真的和人打过生死悬于一线的仗。桓范五雷轰顶。

老头子反复哭劝,怎奈曹爽的态度犹如虽然被人抢走了油条,却塞给一个大馍馍:“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大哭:“你父亲曹真是个大英雄,生下你们兄弟,跟猪牛一样蠢。没想到今天因为你们的缘故,我要遭灭族之祸。”

曹爽才不管他哩。不死贫道就行,道友死不死与我何干。那么,平时团结在他周围的人,也与他何干。

看来不管是战争,利益或者是名利,到了某种人的身上,也只会考虑莫种人的立场。

严冬天气,年幼的天子连惊带吓。洛阳城门已关,无处可去,司马懿特地命弟弟司马孚送去了食物和帐篷,天子和官兵,人人有份。

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一直都是一样的,司马懿能忍的狠人这点做的很好。

有时候坦坦荡荡做人,其实也挺难

太傅仁德,曹爽彻底放心。

正始十年(249)正月初七,曹爽投降。

在争夺曹爽的斗争中,桓范输了,司马懿赢了。

出城来意气洋洋,回城时萧疏落寞。出城时怒马轻裘,回城时耷拉尾巴。出城时天下我有,回城时只求一命不丢。

曾爽,达个名字,大约是想舒爽一斐子,可是人一生有多少日子能够意气飞扬。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出了门,做了官,也一样受排挤,生闷气。人活着还是要多收少放,否则会被命运剪掉枝叶,甚至连根拔去。董卓当初多么横蛮,多么霸气,最终落个身死灯灭,点天灯,膏油满地。曹爽,舒爽太过了!

人不能事事做的过分,抬头三尺有神民,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司马懿一生最可傲的,是一个“忍”字;最足吓人的,是一个“狠”字。曹爽原本就和他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一眼看到底,玩起来都没有大意思。但是,对于比自己智力、勇武上都逊色这么多的小对手,司马懿也是丝毫不敢懈怠。他和东吴打过仗,和蜀汉打过仗,老一辈子的战例耳熟能详。所以,他绝对不会犯大意失荆州的错误。

忍也是一种时间的等待,能忍就能等。

大意失荆州

嚣张过头了,就像玻璃屋一样。

嚣张过头了,福分也就到头了。人活世上,绝大部分时候,仍须夹着尾巴过,否则,被收割的就不单是你的尾巴了。

曹爽的人马行至洛水浮桥北。

司马懿跪迎天子。他的身后,三千死士黑压压跪了一地。小皇帝被迎进皇城。司马懿站起来,他身后的三千死士也齐刷刷地站起,黑压压一片。

曹爽带着三兄弟走到面前,欲行跪拜之礼,司马懿双手扶住,面带微笑:“大将军受惊,请回府歇息。”曹爽低头不敢看司马懿微笑的脸。

司马懿扭头看了一眼被押送的曹爽踽踽而行的身影,回过头来,看着面前不说话,只顾砰砰头的桓范。

“桓大司农,一向可好?桓大司农快快请起。我们都老啦,你看我,头发胡子都白啦;你看你,也头发胡子都白啦。我们之间,就不要这些虚礼啦。”

桓范低头:“请老太傅降罪。”

“嗨”司马懿摆摆手,“降的什么罪,各有其心,各有其志,各为其主,如此而已。先回去歇歇吧。”

桓范到嘴的话咽了回去。他想为曹爽求情,也不知道这情从何求起。

罢了。桓范努力把苍老的头顺仰得高高的。刚回到家里,一家人忐忑间,皇帝诏书至:前恶不念,命他继续担任大司农。

桓范滕盖一软,绷得紧紧的种经终于彻底松懈。老太傅宽仁以待,我桓家谢天谢地。

桓府一片欢腾,每个人脸上都写满劫后余生的庆幸。 司马懿的面前,跪着平昌门守将司蕃。

“桓范怎么出的城?”

“桓大人口称奉圣旨出城。”

“你没有检验皇上诏书?”

“桓大人发怒,说我是他的故吏,不得嚣张,所以我不敢查验。"

“他还说了什么?”

司蕃偷眼看了看司马懿,吞吞吐吐:“桓大人还说,还说太傅意图造反,要让我跟他一起去。”

“为什么你没有跟他一起去,反而来我这里出首桓大司农?”

司蕃不敢说自己其实已经跑了出去,就是没追上桓范的快马:“太傅忠心昭日月,功德泽万民,绝不会意图谋逆,我不信,所以不肯跟他走。”墙倒众人推,有时候众人推都不见得墙倒;但是关键时刻,一个人一指头就能把墙干倒了。

司马懿阴沉着脸:“诬人以反,于法何应?”(诬陷他人谋反该当何罪?)身旁的主事官回答:“科律,反受其罪。”意思是,依据律法,按他污蔑的罪名定他的罪。

那么,桓范就是谋反了。

可马懿转身走开,主事官心领神会。桓范沐浴更衣,洗手焚香,准备完毕,入朝谢恩,等待任命书。结果

孙冶更衣,洗手焚香,准备完毕,人朝谢恩,等待任命书。结果任命书没有等来,等来一队黑口黑面的官差。

领头官差二话不说,下令;“绑了。”

恒范双膝发软,身体揺摇欲坠,狠命咬牙,才算站稳了身子“敢问差官大人,是否只绑我一人?”

官差不答。

桓府哭号震天,无老无少,无贵无贱,桓府上下,都被绑成了粽子。外面发生的一切,曹爽一无所知。

一但触动到别人的底线,是无法挽回的,做人实实在在,很多事情不要想的蒙混过关,纸永远包不住火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今,他的宅院成了玻璃屋,全透明:司马懿征民夫八百人,连莜夜修 了一座高墙,把曹爽府邸团团围起来。高墙四角建四座望楼,望楼上有人彻日彻夜监视,曹爽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于是,他家头顶上,二十四小时现场直播:“前大将军往东南去。”

“前大将军站于院中。”

“前大将军如厕。”

“前大将军进东二间。”

这么损的点子,大约不是古稀之年的司马懿想出来的。此人虽阴、却不损。这更像一个恶作剧。而这种精巧的、顽童式的恶作剧,除了当今皇上,也没有人敢下令实施。司马懿向皇上痛陈曹爽作恶,曹芳还是小孩子,于是想了这么一出子。

司马懿不折不扣地施行起来。

犯人也有隐私权的!但是曹爽就是没有隐私权。曹爽当初有多嚣张,如今就要让他有多憋屈。曹爽当初有多气盛,如今就要让他有多气馁。最让人气馁的,就是剥夺一个人最后的尊严。

莫人以前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少报应得到。

曹爽忧闷,头悬利剑,这种等死的感觉比死更可怕。于是他和兄弟们商议,给司马懿写信:

“贱子爽哀惶恐怖,无状招祸,分受屠灭,前遣家人迎粮,于今未反,数日乏匮,当烦见饷,以继旦夕”。

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死亡

这封信的大意就是:“我如今心里惴惴不安,因为自身言行招祸,照理是犯了该死的罪。前日派家人求粮,到现在也没有回来,而我们家里已经无米下炊。还请太傅给我们一点粮食,好让我们过日子。"

司马懿读信,大惊,立马复信:

初不知乏粮,甚怀踧踖。令致米一百斛,并肉脯、盐豉、大豆。(真是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们没根吃了。现在马上派人给你们送去一百斛精米,还有肉脯、盐鼓、大豆之类下饭菜。)

当这些物资随司马懿的信一并送到,曹爽兄弟欢欣鼓舞。又送粮又送肉,这是太傅老大人要饶我们不死哪,谢天谢地。

知恩感恩,每个人都应该做到

鹰视,狼顾,

(鹰视:如鹰视物。形容目光锐利。狼顾:1.狼行走时,常转过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所畏惧。2.如狼之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地企图攫取。 3.古代养生导引术的一种动作,即身不动而回头看。 )

其实,早在司马懿看着曹爽的背影冷冷一瞥的时候,曹爽的结局就已经注定,整个曹爽集团的人的命运也已经注定。所有和司马家族作对的人的命运也已经注定,不管他们是不是曹爽集团的人。

蛰伏已久,暴起必定噬人。斩草除根的道理司马懿太明白了。

也许起初他起兵为的是自保,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权力如血,鲜艳而美味,重新尝到,一定一定不会,再放手了。

忍了这么多年,如今,是“鹰”该“扬”,是“狼”该“顾”了,不能让曹操给自己下的“狠顾之臣”和高堂隆给自己定的“鹰扬之臣”的评论落空啊。

他找来了卢毓。

卢毓,东汉大儒卢植的幼子。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公,建魏国,卢毓升任吏部郎。

后来曹丕称帝,卢毓任黄门侍郎,后又先后出任济阴相和梁郡、谯郡太守。后因激怒曹丕,被降职为睢阳典农校尉。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魏明帝曹靓青龙二年(234),入朝担任侍中。曹㕡下诏说:“量才而用,因才授职,这是贤明君主也难以安全做到的事,必须有良臣铺佑,才能保证官员能够适当地升降和替换。侍中户毓,秉性贞渝,心平体正,可以说是一个不懈于位的有功之臣。因此我任命户毓从现在起担任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长,雅称大冢宰。此职可追溯至曹魏,将汉朝的吏曹尚书改为吏部尚书,管理官员选拔、考核和任免。隋朝确立六部,吏部尚书成为六部尚书之首,唐高宗改为司列太常伯,武则天时改为天官尚书,至后代仍为常职。

景初三年(239),曹壑病逝,太子曹芳继位。曹爽任命何晏代替卢毓典选举事,将卢毓调作尚书仆射。后又迁户毓为廷尉,而当时司隶校尉毕轨又枉奏免官,卢毓和其他人都指责毕轨的行为,于是曹爽又迁卢毓为光禄勋。

《尚书仆射》讲述的是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简而言之一句话,曹爽得势,卢毓气闷。

司马懿这个会用人的人,此时让卢毓做了司隶校尉,专门查处曹爽谋反大案。

曹爽横行霸道有之,违法乱纪有之,任人唯亲有之,纵容属下有之,不尊先帝有之,祸乱宫闱有之,若要说他谋反,没有。他没有这个心胸,也没这个胆量。

但是,司马懿说他有,那就是有,没有也得有。

看来这妄加之罪也是看人而下的

谋反大罪,祸延九族,如能扛住,没有谁肯说自己是要谋反的。哪怕自己一人死了,也不愿意牵连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儿子、女儿、爷爷、孙子、姑姑、舅舅、表兄、表弟、堂姐、堂妹、外甥、外孙……一起死。

卢毓抓了张当。

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张当是一个小黄门,卑微而善巴结,所以会看着曹爽势大,从皇宫里偷运明帝曹叡的姬妾去曹爽的大将军府,给曹爽唱歌跳舞。

善巴结的人骨头也软,抽抽打打的,张当就招了。

但是,他招的这些,都不是卢毓和司马懿想要的,于是继绫打。张当继续招。招无可招的时候,猛然脑子里里灵光一闪:“曹爽跟何晏等人谋逆,私下练兵,要在三月中旬造反!”好,卢毓终于点了点头。签字,画押,收监,等杀。

这感觉和我们扛日那会的汉奸有一拼

蕙爽、毕轨、邓飏、何晏、丁谧、李胜等人谋反“事实确凿”,大狱在向他们招手。

曹爽、毕轨、邓飏、丁谧、李胜统统下狱。

司马懿派人把被软禁的何晏带到自己面前,面容十分和蔼,语气十分可亲,请何晏帮忙,和卢毓一起查处曹爽、毕轨、邓飏、丁谧、李胜等人的谋反大案。

何晏直直地看着司马懿须毛猥集的嘴巴里,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吐出来,声音和缓,听在他的耳朵里,却不啻响起一个又一个焦雷。马上,下一个就到我了......奇怪的是,司马懿居然打住了,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

何晏心头狂喜,像有一大团烟花在半空中砰地爆开,激得他大口喘气。死里逃生的感觉真他妈的,好极了!

当司马懿说要请他帮忙搜集证据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日以继夜,夜以继日,何晏手中的文字材料越叠越高,他似乎看见了自己不但平安,而且十分光明的未来。愚蠢而浅薄的世人,你们只道傅粉何郎,却不知道我何郎不光貌美,还有智慧。他自己十分佩服自己。

材料上呈司马懿,何晏小心地窥伺着司马懿的神色。

司马懿一点点翻看口供,看得很慢,很仔细——他本来就不是高频波段的做派,凡事都细而慢,软而稳。材料翻完,一上午就过去了。何晏这些日子吃不下睡不安,拼命搜罗证据,如今事情办完,发觉肚皮咕噜噜响得厉害。司马懿听见了,笑了:“来人,给何大人上一碗羹。”

下人给何晏端来一惋葵菜寞。何晏有点咽不下去,司马懿看着他微微皱眉、勉强下咽的小表情:“何大人受委屈了。我这里只有这些东西,你先垫补垫补,回你家再吃山珍海味吧。”

司马懿既是能忍牛人,也是狠人,更是察言观色比较细致的人

何晏的心像一个大铁锤,“咕咚”一声就放下了,砸得地面感觉都震了三震:回我家。啊,我可以回家了。

是非成败断头空多情自古空余恨

何晏真的是坏人吗?也许他只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像一盆花非得种在祭坛上。他本来是一个很美好的人物啊,只不过不适合从政罢了。而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这朵花想的也是,别的花死不死都没关系,只悪自己能活。

只能说明古人遇到大是大非也是自私自利为了自己,家庭也许也是没办法。

何晏谢恩,感激涕零,跪地叩头,地板被脑门砸得砰砰响。

司马懿笑着把他搀起来。然后,轻轻拍着厚厚的卷宗材料,自言自语:“不对啊。”

何晏一惊:“哪里不对?”

“参与谋反的,一共有八个家族,可是这上面只有七个。”

何晏一一细数:“曹爽、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张当,是七个啊。”

“不对,八个。”

“......太傅莫非是说,我也算一个?”司马懿一笑:“答对了。”

何晏双腿一软,眼前发黑,瘫倒在地。

傅粉何郎也罢,言谈旨远也罢,“文人无行”这几个字,不是白说说的。不是普天下的文人都无行,但是,有的文人他就是无行。

文人无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文人无行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决不能让文人无行的现象继续存在。

当初,何晏、邓飏、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

荀粲对傅嘏说:

“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俩位贤人如果能和谐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傅嘏说:

“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 。何宴相邓飏,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对处,对自已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问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已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

事实真按照他的预料的轨迹发展了。

司马懿不想被人说滥杀无辜,所以他要严格走法律程序。

下一步法律程序就是“廷议”。在朝廷上,拿出曹爽等人的罪状,由官员们在朝堂上发表意见,讨论如何处置。

能如何处置呢?罪在谋反,头等大罪,不死不休。想必群臣也无二话,照理把罪犯夷了三族就是。

但是,司马懿却没有想到,太尉蒋济不干了。

他是司马懿的老朋友,两个人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此时却挺身保护曹爽。

一来是他写信给曹爽,劝他回来;也是他承诺,曹爽如果回来,太傅答应不杀他。如今,太傅不但要杀他,还要灭他满门。

蒋济很内疚,当初他与曹真交好,如今却害了曹真的儿子。

但是,谋反大罪,曹爽是救不下了,那么,按照曹真的功勋,还是留一点骨肉,不要让他这一门香火断绝了吧?他向司马懿请求。

此一时彼一时,绝对不可能。

怎么可能!司马懿这颗心在历朝历代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波潏云诡的百变形势中,早已经历练得黑硬瓷实。他不讲仁慈,没有普通人的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软性情怀。他是能阴能忍的狠人

所以,司马懿拒绝了:

“春秋之义:臣下对君主、子弟对父兄,不可意图篡夺谋反,若有,必须伏法。曹爽作为皇室一支,世蒙国恩,受先帝握手托孤、口授遗照的厚遇,却包藏祸心,不顾自己顾命大臣的身份,跟何宴,邳飏、张当等人图谋篡位,桓范也是其党罪人,都应论'大逆不道'之罪,按律诛灭三族!”

这老儿拿捏的稳稳当当的,方方面面都是按照当时的律法执行

悬在桓范和他的族人头顶的利刃,也终于从天而降。

但是,有一点,司马懿不搞连坐。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鲁芝斩关出奔高平陵,主簿杨综劝曹爽不可回洛阳,这些人,司马懿一律不追究责任,说是各为其主,理当褒奖,于目这二人升官。

还有曹爽的堂弟曹文叔的妻子夏侯令女,曹文叔死后,断发明志,为夫守节,寄居曹爽府中。曹爽出事,复侯家想接女儿回娘家,夏侯令女不肯回去,割了自己的鼻子。司马懿听说,特许复侯令女领养孩子,以继曹家香火。

魏正始十年(249)正月,洛阳北郊。

曹爽、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桓范、毕轨、张当......一字排开身后是被他们牵连的人。行刑人员依次将他们验明正身。

寒风扑面,霜雪连天。头顶的太阳散发不出一丝热力,曹爽哆嗦得稳不住自己的身子。恍然间,他似乎看到刀刃映着太阳发出的红光,下一刻,天旋地转,头颅落地。

三百多人。

三百多颗头颅。

三百多具无头尸。

血流成河,风声尖利。

他们未必没有过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却渐行渐远,渐渐忘了初心。未必不想成就一番宏图霸业,但是,命运化作一只名叫司马懿的铁拳,砸烂他们的性命。

是非成败断头空。

这就是跟对人,队伍的重要性很关键

胆子大、皮肤厚、心里黑、忍耐强、心里狠

高柔进封万岁乡侯。他磕头拜受。

蒋济进封都乡侯。他力辞封邑,拒不受封。不久蒋济发病去世,谥景侯。真讽刺,生前不要爵位,死后也得封给你爵位。

死了都给你立个牌坊

胆大、皮厚、心黑。成大事者,三者缺一不可。胆子不大,步就不敢迈,脸皮不厚,做不到食言而肥;心眼不黑,不能够过河拆桥。人性的暗黑唯有全部被挖掘出来,才能够战胜那些虽胆大而皮不厚、心不黑,或者虽皮厚而胆不大、心不黑,或者虽心黑而胆不大、皮不厚者。司马懿三者俱足,所以他成了胜利者。

诸葛亮根本就是一颗心黑不起来,所以他当政的蜀汉,就连政治斗争都没有死过人,所以他败在了司马懿的皮厚上面。公孙渊胆大、心黑,但是,他没有司马懿那么多的心眼子。曹爽根本就是没胆的种子。

所以,他们都不行。

人性交错纵横,如一棵树种进光阴,有向上的枝枝杈杈,就有向下的根根须须。司马懿在三国群雄林立的大森林里,他只不过是一棵二流灌木,谁也没想到,他底下竟然伸着那么黑且深长的根须。

所以,最后他胜利了。

保存实力,身体健康,剩下的交给时间

司马懿这个人,先苦后甜,先抑后扬,一辈子阴沉、隐忍,一步步往上攀爬。如今,在血色洛阳,他成了万众举目仰望的存在。

有功之臣当得封赏,也都得了封赏。但是,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封赏司马懿。他已经位极人臣。

于是,百官上书奏请,封司马懿为丞相。朝廷准奏。

司马懿固辞。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前309),《 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汉书》中记载: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汉的丞相没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长,官阶最高。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丞相官品为一品,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

汉末最后一任丞相是曹丕,他的父亲曹操也当过丞相;曹操之前,大名鼎鼎的董卓也当过丞相。

简直是,太荣耀了。而且,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可描述。

而且,颖川的四县封邑一并给司马懿,还允许他“奏事不名”,也就是上奏折时,可以不必称自己的名字。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固辞呢?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不了解我的,总是在问我想要什么,他们都会尽力满足我;而那了留我的,却知道我的满怀忧伤。

这大约是司马懿当时的心境了。

他想:我老人家活了这么大岁数,我是实实在在助朝廷平叛,我没有反心啊。

司马懿上书朝廷:

臣受先帝顾命,忧深责重。幸而仰赖天子之威,消除了奸佞。我这么做只是赎罪,所谓的功劳,根本不值一提。当今已设立三公,而重蹈秦汉的老路,复设丞相之职,就算它是为别人所设,我作为人臣也要谏劝停止,更何况是为我而设呢?我若就丞相之位,那四海八方的世人,会怎样看待我?

司马懿人望之高,百官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那就执拗地一劝再劝吧,可是司马懿前前后后十几道奏章,就是不肯。

不肖子孙,祸及先人

有的人拼了老命地想要得到什么,却什么也得不到;有的人拼了老命地想要推却什么,却总也推却不 了。人生际遇其实是一场又一场吊诡,世人看着,只觉怪怪古,古古怪。

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都接受过,这里面的政治含义可太明确了,甚至于后世人把“九锡”当成了篡逆的代名词。因为至此已经加无可加,下面,就只有称帝或者子弟称帝这一途了。

朝廷之所以这么干,当然不是鼓励司马懿篡逆,但是,很明显,一方面觉得非如此不足以昭示司马懿的功劳所在;一方面觉得此前封赏都不如司马懿的意,所以要投其所好。一句话,此时的司马懿,跺跺脚,地动山摇。

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司马懿要谋诛曹爽。曹爽并没有篡逆,但是他却诛杀了曹爽集团数百人。不惜连年诈病,在没有生命危险,也不必做困兽之斗的情况下,暴起伤人。

为什么?

说他不想大权独揽,甚至谋朝篡位,简直都没有人信 。

司马懿此人一生不务文学,也不喜表明心迹,荣辱在心,却不露于面,能显更能隐,所以也无从从他的片言只语中得其心志。所以。只能揣想一下:他一生都活在“待罪舞阳”的战战兢兢的心态之下,对于官场暗黑,有最深的认知。所以他一开始不想涉入官场,无可推却的时候,他就直的行走官场,如行走溥冰。所以,他一生都在忍。

但是,在需要他狠毒的时候,他的狠毒是不打折扣的。

和诸葛亮是对外的战争,和公孙渊是绥靖的战争,和曹爽是一场内战。毛毛虫也能忍,它忍是因为它不能反抗,所以不得不忍;司马懿不是毛毛虫,他能忍,是因为他忍而有所图谋,将来有一天,他一定会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而目,再说得高尚一点,他终其一生,其实都是魏臣,所以对于魏国前途有着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曹爽很明显是把持朝政,祸乱朝纲,所以,清君侧估计确实是他的一个大目的,很大的目的。至于他想要谋朝篡位,我觉得他没有这个想法。纵观起来,司马懿一生不曾倒行逆施。是他的儿于灭魏立晋。不肖子孙,祸及先人。

于是,司马懿再次上书固辞:“太祖皇帝(指的是曹操),是因为有大功德,汉室对他备极尊崇,所以加九锡。这不是常例,不是后代君臣可以轻易效仿的事。”

可以说,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高。后来他死后,毌丘俭、文钦讨伐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檄文中仍旧是这样的话:“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赞誉之情溢于纸外。史书上说他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在他身后。不肖子孙自相残杀,连绵浩劫,死后的司马懿渐失人心,在人们心中地位逐渐下降。

人心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一件事,会随着时间修改,给它蒙上不同的色彩。

司马懿一生不剖白自己,死后也没有留下剖白自己的文字。身后际遇,自然随人心喜恶而发挥。到了《三国演义》之后,在尊刘贬曹的大宗旨下就成了一个漫画式的、画着大白脸的老奸贼

感谢大家,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个有道德的好人

我们无法揣测别人的心思,但能做的就是好好保护自己。社会太复杂了,人心叵测,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留点“心眼”给自己,能进能退,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如遇真心相待的人,也请用余生奉陪到底。

以岭

以岭

以岭药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