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兰州耳部整形大概需要多少钱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兰州耳部整形大概需要多少钱呢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兰州市有哪些好的医院跟科室呢?多少在家的留守妇女与丈夫渐行渐远?想在农村办个100只的养鸡场,大约需要投资多少钱?兰州哪里能挖苦苦菜老兰州人的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兰州市有哪些好的医院跟科室呢?兰州比较好的医院还比较的多,比如说军区总医院还有第二医院,妇幼医院,中医院这些医院都是比较好的,只是好的科室要看每一个医院的特色,因为每一个医院有它专业的科室特色。
比如说,如果综合性比较强的,那就去军区总医院,如果是想要去看骨科的话,那可以去中医院,如果是要给孩子看病的话,那就可以去儿童医院,如果是向综合性的检查一下身体,或者是不求特别好的科室的话,可以建议先去一下军区总医院,因为那里的人特别的多,而且口碑也不错。所以每一个医院都有自己擅长的科室不一定,而且每一个病人的。体质也不一样,同样是吃一种药可能效果也不太一样。但是刚刚推荐的医院都是在兰州比较好的一些医院可以针对情况,然后去问一下周围的一些人因为她们才是最能够反映情况的人,如果是口碑比较好的科室那肯定就不错,当然如果是有熟人介绍或者是有亲戚朋友推荐的那更好。因为有亲身经验比自己去问要更方便。
多少在家的留守妇女与丈夫渐行渐远?今年过年的时候回老家,我才知道婶婶和叔叔离婚了,这在我们村算是个大事了,一是因为我们村还没有人离过婚,二是因为婶婶已经48岁了,这个年纪离婚的人很少。听邻居说了事情的经过以后,我很佩服婶婶的勇气,这婚早该离了。
婶婶和叔叔的婚姻,没有爱情我们村是苏南的小乡村,早些年村里很多人都在外打工,大部分都是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基本上都是亲戚和朋友一起去的。
婶婶是贵州人,她的老乡嫁到了我们镇另外一个村,觉得这边生活还不错,就把她也介绍过来了,她在此之前都没有出过她们县城,来这边之前也不认识我叔叔(不是亲叔叔,是有比较远的亲戚关系的叔叔),通过老乡的介绍,就和父母一起过来了,然后双方家长见了面,觉得还可以,就定下了婚期,然后很快就结婚了,所以她和我叔叔是没有感情基础的。
在这之前,我叔叔已经25岁了,既没结婚也没谈对象,在我们当地算是个困难户了。对他也真是没什么好说的,十里八乡但凡是知道他们家的,估计都不愿意嫁给他。主要原因是:
1、叔叔家家庭条件不太好,说直白一点就是穷,那时候村里有点钱的人家都盖了水泥楼房,他们家还住的砖瓦房,叔叔在家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哥哥结婚把家底几乎掏空了,等到他结婚也没什么钱了,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没嫁出去。
2、叔叔的父母脾气不太好,不好说话,跟两个儿媳妇也经常吵架,村里人都知道他俩不好相处。谁家愿意自己女儿嫁入这样的家庭,被公公婆婆经常骂呢?
3、叔叔是一个不求上进的人,跟叔叔差不多年纪的人,要么在我们当地找个厂上班,要么跟别人一起出远门打工,多多少少都能挣点钱,养活自己不成问题。而叔叔就没好好上过班,之前也去厂里上过一段时间班,没多久就辞职了,说受不了约束,管得太严,工作太累。跟别人出去打工也是没几个月就回来了,说外面太苦。
所以,在我们乡镇,他父母也帮他找人介绍过,但是人家一打听,知道了叔叔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名声,就都不愿意了。
也因此,叔叔的父母才想给他找个外地媳妇,后来就找到了婶婶的老乡,然后在婶婶一家过来的时候借了一笔钱给了彩礼,然后迅速敲定了这桩婚事。
实话实说,婶婶嫁给叔叔后是吃了不少苦的,村里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说婶婶不容易,一个人照顾家里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公婆。
婶婶嫁过来第二年就怀孕生了孩子,是个女儿,这里我就叫她妹妹吧。叔叔的两个哥哥家生的也是女儿,所以妹妹出生后并不受爷爷奶奶的喜欢,爷爷奶奶也没有给叔叔家多少扶持,叔叔又不工作,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里没有多少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妹妹出生以后,叔叔也感受到了生活压力,结婚后也不能总跟父母要钱花,所以就跟老乡一起出去打工了,这一走就是20多年,中间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回来,在家待一个多月的时间,婶婶就变成了留守妇女。
婶婶在家的苦日子,我都替她感到不值1、20多年以来叔叔从不给家里寄钱,婶婶自己养大了女儿
叔叔出去打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2021年了,从来没有给过婶婶生活费,他自己赚的钱自己花,婶婶和女儿的生活费都是婶婶自己挣得。
首先说叔叔,他和老乡一起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一开始每天有大几十元,后来100多,现在估计有300左右,应该说叔叔是挣到钱的,而且听老乡说,叔叔在外面也比较节约,没有乱花钱,所以,叔叔是有存款的。其他人都是平时会寄钱回来给老婆当生活费,但是叔叔从来不往家寄钱,人家过年回来都会把存款给老婆,叔叔也从来不给。
就连叔叔的父母,他们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让几个子女给自己一些养老钱,叔叔也不会痛快的给,总是少给一些,能不给就不给,我真想不通他钱都花哪去了,或者留着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婶婶只能自己想办法挣钱,我们村那时候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妇女,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很简单:种田和采茶叶,偶尔会有一些零工。
婶婶嫁过来以后,叔叔也分到了一亩多地和一片茶叶田,叔叔出去打工以后,这些地里的农活就都是婶婶在做,插秧种地、割稻子往家里挑,这些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经历过,这些都是体力活,婶婶那时候也才20岁出头,年轻的女孩子就干这些农活,不说体力能不能跟上,单说能下地干这些我都觉得很了不起了。
夏天太阳最烈的时候,别人中午都在家午休,她背竹篓去茶叶田里采茶叶,因为她不抓紧时间干活就干不完,人家家里还有老人帮衬,她只能自己一个人干,有时候还要把女儿带在身边,有的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只能把女儿放在家里跟其他小朋友玩,我也带着妹妹玩过很多次。
婶婶那时候是真辛苦,一个人种田种菜采茶叶,还养猪养鸡鸭这些。就靠着这些收入,她养活了自己和妹妹,有的时候逢年过节还要给公婆和父母买点东西,家里的人情往来的钱也都是她出。
一直到妹妹上初中住校以后,那时候是零几年了,她才找了工厂上班,不用那么辛苦,家里的田也不种了,就靠每个月上班两三千块钱的工资来养家。
2、别人暑假都会带着孩子去跟丈夫相聚,叔叔不让婶婶去
前面我说过我们村很多人都会去外地打工,很多都是亲戚朋友在一起,每当到了暑假,村里的女人们就会带着孩子去丈夫那边,有时候还会几家人约着一起去。
我叔叔不让婶婶去,说工地条件艰苦,他也是跟别人一起住的,不方便。其实别人都是在老婆孩子去的时候单独租上一两个月的房子,等老婆孩子走了再搬回去和工友住的。叔叔说这样麻烦,又浪费钱,所以不让婶婶去,十几年间只去过两三次吧,拒绝的次数多了,婶婶也不再提要去了。
而且去叔叔那边,家里的活就顾不上,后来婶婶自己也上班了,就更没时间去了。
3、两地分居,沟通交流少
90年代初,我们那边还没有普及固定电话,那时候通讯都是写信,别人一个月至少会写一封信,有时候两封,就算再不识字,简短的几句话总是会写的,叔叔从不给家里写信。
到了90年代末,村里开始装固定电话了,在外打工有些挣到钱的就给家里装了固定电话,我记得那时候装一个固定电话要3000块,但是很多人都舍得装,这样可以经常给家里打电话。
叔叔家没装,一直到现在也没装,哪怕是零几年固定电话普及的时候也不装,现在也没装的必要了,都用手机了。
那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周六,一般父亲都是在周六晚上打电话回来,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再和老婆问问家里的情况,再讲讲自己在外面的情况。这就是维持夫妻二人关系的方式。
我叔叔很少打电话回来,一个月打一次都算不错的,都是打到隔壁邻居家,然后再叫我婶婶去接电话,在别人家接电话,有一些话总是不方便说的,而且每次也都是固定的那么几句,这还是在妹妹上学后,才经常打电话回来的,以前更别提了,两个人就这样过了十几年。
再到后来手机也普及了,婶婶才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个手机,跟叔叔联系多了一些,不过叔叔也不怎么主动给婶婶打电话和发短信,大多数时候都是婶婶主动给他打,那是零几年的时候了。
那个时候虽然叔叔对婶婶不太好,但是婶婶还是喜欢叔叔的,心里也有他,过年回来虽然叔叔不给婶婶生活费,但是婶婶还是高兴的。
4、陌生女人找上门,公婆都发了火,婶婶也伤了心
一直到2011年的时候吧,我记得妹妹那年上初三,有一天有个女人来了我们村,在村口问我叔叔是哪一家,然后找到了叔叔家。叔叔那时候虽然结婚了,但是还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他们家后来终于盖了一个楼房,然后公婆和叔叔住在一起。
那天婶婶刚好去镇里的厂子上班了,不在家,她公婆在家,那女人说是叔叔在外面的朋友,跟叔叔认识有两三年了,这次过来看看,也想看看婶婶是什么样的人。虽然话没有明说,但是公公婆婆还是听出了大概,这应该是叔叔在外面谈的了。
公公婆婆发了一顿火,把她赶走了,本想瞒着婶婶,但是村里那么点大,那女人来问路的时候又被邻居看到了,很快村里人就知道了,后来有人告诉了婶婶,婶婶在家哭了好久。
因为婶婶嫁过来以后,对公公婆婆还是孝顺的,虽然叔叔不给她生活费,但是她对两位老人还是不错的,所以虽然公公婆婆不太好相处,但是他们自己心里也知道这个儿媳妇不容易,也知道她的好。
所以老两口给叔叔打了电话,把他狠狠骂了一顿,说要是他想离婚跟那个女人过,以后就别回家,他们就当没这个儿子。后来叔叔主动回了一趟家,说他也不知道那人会来家里,说以后会断了来往,求婶婶原谅他。
然后还给了婶婶30000块钱,给她买了戒指和项链,说是结婚这么多年也没买过礼物,这次给她补上。婶婶其实不在乎这些,这么多年都没有了,现在老夫老妻了也不会在意这个。她担心的是妹妹,那年妹妹刚好初三,马上要中考了,她不想因为这个影响妹妹学习,所以这事就这么平息了。
5、妹妹工作以后,婶婶卸下了负担,终于离了婚
叔叔在那件事以后着实老实了一阵子,在家呆了一个多月,后来又出去打工了,一开始还经常打电话回来,有时候也会让婶婶带着妹妹去玩,后来渐渐地又变回了老样子,谁也不知道他在外面是什么样,他也不怎么跟老乡们在一起。
后来婶婶也想开了,她的心思都放到了妹妹身上,就想把妹妹培养成才。妹妹也争气,先后考上了高中和大学。婶婶自己虽然不舍得花钱,但是在妹妹教育这方面一直都是舍得的,她虽然没挣到多少钱,但是省吃俭用都要供妹妹上学,而且在公公婆婆的压力下,妹妹上大学的费用叔叔也承担了。
2018年的时候妹妹大学毕业后在苏州找到了工作,就留在那边上班了,婶婶自己在老家上班,叔叔在外地打工,三个人都不在一个地方,婶婶偶尔会去妹妹那边玩几天。
村里的人都以为他们的日子会一直这么过下去,但是没想到婶婶去年年底离婚了,当时村里人都不敢相信,因为村里还没有人离过婚,而且婶婶都这个年纪了,这么多年都熬下来了,怎么现在女儿工作了,日子过好了,反而要离婚呢?
包括公公婆婆和叔叔都试图挽留过她,但是婶婶很坚决,一定要离婚,听他们家邻居说,婶婶当时是这么说的:
她跟叔叔本来就没有感情基础,没有谈恋爱就直接结了婚,双方的了解都不够,婚后她也想好好过日子,她以为叔叔出去挣钱,她在家做家务、带孩子和孝敬老人,哪怕是下地干活,她都没有抱怨,只要日子能越过越好就行。
后来叔叔不给家里钱,她也生气过,但是她管不住叔叔,那就只能过好自己,自己辛苦一点把这个家维持下去,把女儿带好就行。
再后来出了那个事,她就彻底伤了心,她觉得这触犯到了她的底线,但是那几年刚好是妹妹学习上的重要的时候,丈夫已经指望不上了,不能让女儿也受到影响,所以后面那几年她是为了女儿在忍耐。
现在女儿也毕业工作了,她也没有什么好不放心的了,嫁过来这么多年,她也很少回老家,基本上是两年多才会去一次,现在父母也老了,她也想回老家去照顾父母。
至于女儿,她以后就在苏州发展了,以后结婚生孩子她都会管,她回老家后会继续找个工作,以后能帮多少是多少,至于她的父亲帮不帮,那是他的事,她也管不了了。
写在最后其实村里有很多像婶婶这样的留守妇女,因为我们村出去打工的人太多了,有的男人比较有责任心和家庭感,会注意维持夫妻间的感情,经常打电话回来,或者偶尔回来一两次,过年回来还知道给家人带礼物讨老婆欢心,这样的家庭一般都会过得不错,有好几户人家也搬到了城里,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也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条件。
还有一些男人只顾自己在外面过得潇洒,不管家里过得好不好,不过他们一年到头总会在过年的时候带一些钱回来给父母和妻子,这样的家庭也能凑活过下去,只是没有那么幸福。像我叔叔这样的是很少很少的,他也确实做得很过分,所以知道婶婶离婚了,我是支持的。
我觉得一个家庭,丈夫出去打工挣钱也是为了让家里生活过得更好,如果你连家都不顾了,那还出去干什么呢?
在外挣钱是重要,但是家人也一样重要,留守在家的妻子也很辛苦,她们既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要工作干活做家务,不比丈夫轻松。
所以,如果您或者您身边有人是类似的情况,请您记得要好好善待留守在家的妻子,有她们的支持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才能让我们在外安心工作,感谢她们的付出。
想在农村办个100只的养鸡场,大约需要投资多少钱?"想在农村办个100只的养鸡场,大约需要投入多少钱?"针对这个问题,愿意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办一个可容纳100只鸡的养殖场,投入应该不算很大。这里以散养为例,分析包括养鸡场建设投入、饲料支出、雏鸡引进费、药品防疫支出等在内的成本,需要投入多少?
养鸡场的建设投入首先,需要一块地,以500只土鸡/亩的标准计算,100只土鸡需要一个133.4平方的地块。租金的话,大概200元。如果自己老家在农村,估计这样一块地自家也会有,可以忽略租金。
然后,在133.4平方的土地上,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防御黄鼠狼、老鹰、土狗等天敌的鸡舍。以一只鸡占地0.25平方的标准搭建一个25平方的鸡舍。好一点的鸡舍需要投入大一点,比如120元/平方,总造价就是3000元。
合计:3200元。
雏鸡引进费和饲料支出雏鸡,单只的价格大概3.5元,100只售价350元,运输费80元。在引进雏鸡之后,就需要喂养饲养,平均每只土鸡日消耗饲料0.17斤,6个月就消耗30.6斤,每斤价格是1.2元,成本36.72元,100只土鸡6个月的饲料总成本是3672元
合计:4102元。
其他成本支出养殖土鸡,除了以上的成本之外,还有其他的支出,比如平均每只1元共100元的药品防疫,平均每只0.5元共计50元的水电费,饲养工具购买费200元,其他支出300元。
合计:650元。
那么,100只土鸡饲养的总成本为:7952元。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兰州哪里能挖苦苦菜兰州只要有庄稼地和山的地方都会有野菜。庄稼地里有苦苦菜,也叫苦丁菜或者苦苣菜、猪耳朵、蒲公英、灰灰菜也叫灰条、芨芨菜也叫荠菜(分为旱芨芨和水芨芨)……这些野菜都可以拌凉菜,味道极其鲜美。
老兰州人的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遂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养死葬"两个方面,故葬礼的隆重程度遂成为考验子孙是否孝顺的一项重要礼仪。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指导下,古人对祖先的葬礼,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其复杂繁琐、劳民伤财,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遂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养死葬"两个方面,故葬礼的隆重程度遂成为考验子孙是否孝顺的一项重要礼仪。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指导下,古人对祖先的葬礼,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其复杂繁琐、劳民伤财,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葬礼已大大简化、改革,新式的追悼会已现普及之势,但在兰州民间的葬礼上,依然可见古代葬礼的遗风遗俗。
做寿衣,兰州人讲究,年过六十的老人要在活着的时候提前做好寿衣,俗称"做老衣"。做寿衣要选闰年闰月里的吉日,由女儿制作,寓意老人多活几年。
寿衣多为五件套或七件套,质料多为轻薄柔软的丝麻织品,讲究内棉布、外丝绸,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面料,忌用斜纹布及黄、绿两色布料,特别忌用皮、毛质料。样式以中式大开襟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为主,女以红色为主,裤子是老式大裆裤,忌穿短裤和背心。
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有衬衣、短棉衣、罩衣、长袍马褂或长罩衫、衬裤、棉裤、罩裤等。寿衣的衣袖要长,须将双手完全盖住;女寿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须是红色的,另外,配有铺褥盖被、荷花枕头、绣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头均要绣花,枕头的形状除一般的方枕外,还有锁子枕、荷花枕。男用枕头绣"寿"字,女用枕头绣"万"字,字周围再绣上花卉、蝴蝶等图案。男戴软帽,式样各异,如瓜皮小帽,旧时秀才戴方形软帽等;女则头包黑丝手帕。逝者为男,则"女铺男盖"即由女儿做褥子,儿子做被子;逝者为女,则"女盖男铺"即女儿做被子,儿子做褥子。
盖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称"老房"。选做棺材的木料,俗称"材枋",也称"枋"。其材质有"头柏,二杉,三松木"之说,因柏木棺材有防虫、防腐之功效,故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杂木制作棺木。制作棺材,讲究"铜帮铁盖豆腐底",即棺盖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制作好以后,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装入粮食(实际是旧时存粮以备老人去世时发丧用),每年过春节还要在上面贴上祈寿对联。
旧时,为官者和富豪人家以柏木为棺,箍帮箍盖,虎头棺椁,彩画雕刻,或加"紫盖"。贫苦人家则不得已用杂木作棺或用四块木板钉做的"匣子"。家境十分贫寒者便"软葬",即以草席裹埋。
棺木色彩讲究大红色,上绘"前蟒后鹤"、"五龙捧寿"、"仙子祝寿"、"二十四孝"等图案,棺内裱糊,且漆丹红。兰州民间曾有蟒蛇为报妇人的养育之恩而在其死后前往墓穴陪葬的传说,从那时起,人们便将仙蟒画在棺材头部,此习惯沿袭至今,表达民间对仙蟒以命报恩的崇拜和纪念。
停丧,死者弥留之际,子女要及时给死者修剪指甲,梳理鬓发,擦洗后穿上寿衣,寿衣、铺盖讲究里外全新。死者一咽气,赶紧掐死一只公鸡,接着将死者停放在堂屋上首的一块门板上(停尸不能动哭声,烧纸才动哭声。),用黄纸盖住脸面,用红线扎住双脚(三天"送亡"时解开绑脚红线,让灵魂出走),为了黄泉路上安全顺利,还要在死者的双袖口内装上死面方饼、纸钱、一双筷子,称"打狗饼"、"买路钱",最后,再杀一只鸡,收拾干净供在灵桌上。
守灵,死者安放停当,灵床两边铺上麦草,子孙开始披麻戴孝,子女、儿媳、女婿、长孙戴全孝,然后跪坐在草铺上焚香燃纸,昼夜守灵。
灵前摆放供桌,供献"倒头"饭(一碗黄米饭,插一双筷)、一副"盘"(即10个枣鼻馒头)、燃灯、香炉、供酒、茶、糕点、果品之类,烧纸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吊唁者焚纸。
整个丧礼期间,由"大东"(总管)全权安排,子女们不再插手,专心一意当孝子。孝子身着孝服,纽扣不整,麻绳束腰,靸拉鞋子,手持丧棒,不梳洗打扮,低头躬身,只在灵堂前烧香化纸,迎来送往。灵前不能离开人,也不能让猫、狗动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内,女孝子在屋外台阶上,均坐草铺,一切事务均由请来的大东负责安排。
其间,还要请阴阳先生择定送殡、下葬的日子和时辰,派人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对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须由孝子登门叩请。同时,请风水先生勘定墓穴,并请人打墓。
吊丧,吊唁时间从丧礼的当天(正日子)早上开始,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亲房当家、左邻右舍等闻讯前来吊唁、焚纸,吊唁者的奠仪礼为现钞、祭羊、盘纸、纸幡、挽幛等,多为花圈。
来宾前来吊唁,大门口要有专人迎接,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向里喊"看客",院内一人接着喊"压纸",孝眷们要举哀相迎;来宾来到灵堂前点香、化纸、跪拜,男客自己点香,女客可由孝子代点,孝子要一一陪来宾叩首施礼。
如果是"人主"到来,则要抬上酒桌到路口迎接,孝子们手拄丧棒,号哭举哀。"人主"接过执事人斟上的酒,将酒洒在地上,然后在执事人的引导下,进入灵堂点香化纸跪拜,孝子们则举哀尾随。
来宾吊唁后,东家以"流水席"客人凑够一桌,即开一桌席)待客;若凑不够一桌,即先以"头肴"招待,人齐后再正式开席;有的地方则一人一碗烩菜,随到随吃。席间虽备酒,但不得猜拳行令,以示哀诚。
盘丧,是指族中男子和邻居到灵堂陪伴孝子守灵。盘丧的时间是从停丧的头一晚直到葬礼结束。这期间,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盘丧。主家热情欢迎,诚挚招待,备有夜饭、茶点等,盘丧的人只在灵堂内活动,下棋、打牌、玩麻将,陪伴孝子消磨时间,化解悲伤。
修茔,俗称"打墓",死者瞑目之日,即要请阴阳踏勘墓地,同时请人着手打墓。打墓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体力活,既要赶时间,又要保质量。为了保证死者按时入土,有时要风雨不辍、挑灯夜战,必须要在出殡之前把墓修好。其间,打墓者的饭食,由女婿或孝子送去,送饭者一路不能言语,默默将饭食盛进碗里便跪在一旁,等到打墓者吃完,方能起身离去;饭食若有剩余,就送给附近的放牧人或过路人吃掉,否则就泼掉,不能再带回家;回去的路上也不能说话。
祭奠,祭奠是丧礼最重要的内容,祭奠仪式繁琐复杂、庄严肃穆。祭奠仪式的主持人叫"斋爷",由当地有威望、有经验的文化人充当,其职能是撰写祭文和主持祭奠仪式。因此,其地位显要,待遇特殊,祭奠前阴阳要亲去迎接,往要由专人接送和伺候。"斋爷"住的房子,要贴上红对联,以示尊敬。
祭奠时灵堂前必须扎起彩门,"斋爷"站于彩门之下,长袍马褂,仪容威严,声音洪亮。仪式开始,由披红挂彩的青年学子宣读祭文,过去的祭文是一篇四六句式的骈文,内容如同今天的悼词,总结死者的一生,赞美其德行,肯定其贡献,告慰死者,激励生者。整个过程,庄重严肃,充分展现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的祭奠原则。
祭奠期间,一般要请阴阳或和尚为亡人念经超度,时间长短不等,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死者过于年轻则不念经。念经的内容有"招亡"、"搭坐"、"渡桥"、"沐浴"、"破狱"、"放亡"、"撒灯"、"送殡"等。
祭奠、念经的仪式依时间长短主要分以下几种:
打鼓送殡,家境贫寒者,当天"发引",当天送葬,只用一两个吹鼓手吹打送葬。
"桥榜大字",家境略贫者,祭奠的当天,只请三个阴阳念《对灵经》,晚上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举行亡人渡桥仪式,第二天乐师吹打送殡,并举办丧宴一日,凡参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烩菜,以表谢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头一天晚上由阴阳诵经,举行亡人渡桥仪式和招亡仪式,第二天举行简单的祭奠活动,晚上举行阴阳打坐诵经和送亡仪式,第三天送殡。
"整三破五",富有人家,请阴阳做道场三天,加上头一天阴阳书写榜文、设置神龛和第五天送殡,共五天时间。正日子那天每人一碗烩菜,至少放三片肉,俗称"三片子"。做道场的第三天晚上要放河灯,孝子们人手一灯(即在碗边贴上红纸做的莲花瓣,碗内点燃蜡烛),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依次将碗放入河水中,任其漂流,直到蜡尽灯灭。
"大三元",大富之家,则做道场五天,加上前一天准备和最后一天送殡共七天。其中诵经五天,设宴五天,每天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场、放河灯。大三元要阴阳和尚齐全,祭奠程序繁杂,耗财费时,既显丧仪隆重,更显其家豪富。
领羊,也称"领路羊",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民间丧俗。领路羊一般多选白头、白蹄的全纯白大尾肥羯羊来充当。三天或出殡前一天的灵堂前,由女儿、女婿敬献上羯羊,孝子们跪在羊的周围,主持人手持水壶,往羊颈背和耳朵及四蹄内淋洒清水白酒用黄表纸撩擦,边洒边祈祷,羊若发抖,即意味着死者无怨无悔、死无遗憾;羊若不抖,则意味着死者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如此则要继续浇水、祷告,直到羊浑身抖动,孝子们放声大哭,烧纸叩拜。"领羊"结束,随之屠宰,入厨烹调,次日待客。也有浇水遍地,羊始终不抖者,令敬献之人尴尬,最后只好在围观的众人的起哄圆场声中草草收场。
说娘家话,出殡前,要请"人主"对死者的一生和子女的奉养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叫"说娘家话",也叫"摆威"。旧时有"人主不发话、亡人不脱化"的说法。说话时,要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评说死者功德,再论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顺。孝顺者,当众褒奖,可披红挂彩;反之则当众训斥。对死者有虐待行为者,则用丧棒抽打,甚而让其跪地,头顶烧纸盆,以示惩处。此时,不论"人主"如何挑剔责难,孝子们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和不敬。说娘家话,实则是一场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现场教育评审大会。
入殓,又称"殓棺"、"掩棺"。即将死者遗体由灵床移至棺材内,一般在午夜后进行,多由村上老年人亲殓。棺底要用铜钱或硬币摆"七星"(即北斗七星),铺上三道麻,再铺黄纸、褥子,最后将遗体轻轻放入棺内。遗体要摆放端正,平躺仰卧,四肢并拢,手足成一条直线,再把阴阳写的"符"放在身上,脸部盖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贵中草药和五谷粮食。子女们绕棺瞻仰遗体后,合上棺盖。瞻仰遗体时要肃静,切忌喧哗哭泣。出殡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阴钉"。
出殡,出殡有早丧、晚丧两种。殓棺结束,一切就绪后,大家喝"起灵汤"(碎面条),时刻一到,执事人喊"起灵",此时鞭炮齐鸣,由长子背灵柩材头,送葬人帮抬出门,同时将一只碗砸向棺木击碎,一孝子头顶烧纸盆倒退出大门,将盆内的纸灰抛撒在大门外。出了大门,将灵柩绑好抬杠和牵绳后,由八个强壮的小伙子抬起灵柩(另有若干人分组、随后准备随时替换),让灵柩从火堆上穿过,孝子们在前方拉纤绳,阴阳随后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长女婿或长孙举引魂幡和死者遗像跑在最前面,并有孝子中专人负责抛洒"路钱"。沿途所经人家都在路旁、家门点燃麦草,为亡者送行。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甚是壮观。
下葬,下葬要按阴阳事先选好的时辰进行。大多在日出前下葬。灵柩到达墓地后,要绕墓地环跑三圈,顺向停柩。孝子们要先往墓坑里抛撒钱币,以示祭奠,实则是给打墓人(俗称"扫堂人")的酬金。"扫堂人"用"麻钱"或硬币摆成北斗七星状,扫净墓底的脚印,退出墓坑。接着众人搭手,把棺材徐徐下到墓坑,摆正灵柩的首尾方向,孝子们再最后看一眼遗容,盖上棺盖,把铭旌展开放在棺盖上,并在墓坑顶端的小龛里安放"倒头缸子"和长明灯。接下来,由长子背对墓穴先扔三锨土,并以茶酒祭奠,焚燃黄表,随后,孝子、孝眷依次填土后,送葬的众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坟。众人填土时,不能铁锨空落于地,有需接替者,必先喊一声"锨落了,锨落了"以提醒在旁的人及时接替,一气呵成,将坟垒起,孝子们在墓前下跪,焚烧纸活、祭品,最后在坟头放一花圈以备"攒三"时用,最后离去。
净宅,灵柩一出门,家中就要进行打扫,先烧掉无用不洁之物,再用药水、烈酒泼洒内外,以"驱邪"灭菌。在停放过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粮食。同时将孝子头顶过的烧纸盆洗净和上发面,等送葬的人回来,面若发起,说明其后代家道兴旺。另在大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殡回来的人净手,寓意刀割水洗。进门时须从火盆上跨过,以祛邪去晦。
祭祀,送殡后三日内,每天晚上亲属要给逝者送"水火",即用纸扎上草捆,提上开水,到坟头焚纸煨火,用开水祭奠。第三日,孝子们要到坟上去烧纸填土,叫"攒(音cuan)三",但忌哭泣。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分别叫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尽七。首七在村头烧纸,以后烧纸处逐渐靠近坟地,共烧七次。尽七时在坟地烧纸,谓之"七期纸"或"尽七纸",之后一百天(卒泪),孝子们到坟头烧"百日纸"。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以后,还烧"头周年纸"(小祥)、"二周年纸"(大祥),三周年谓之"谭服"(或称"脱孝")。除了烧纸,家境好的还要举办家宴,款待亲朋。
旧时在守孝三年内,子女们切忌吵架、争执,并要素衣、素鞋、素食,有的还要在坟头搭棚守孝。第一年春节,家里不贴春联或贴黄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三周年脱孝后,方可贴红对联,穿新衣裳。十周年时,可大办宴席,以示纪念。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年轻男女,一般实行火化。旧时,死者无嗣,不入祖坟。在外死者其灵柩不得入家。
好了,关于兰州耳部整形大概需要多少钱和兰州耳部整形大概需要多少钱呢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